引用文章您是否罹患了中國父母症候群?

沒有什麼中國父母症候群,那是中國人自己給自己安加的,基本上不存在的病。凡是重視子女教育和福利的父母,基本上都會相當深入的介入子女的生活和教育,只是介入程度的深淺差別而已,有人放得多一些,有人放得少一些,中國(或亞洲)父母不見得會介入得比美國父母深。

在美國,只要是稍微重視教育的家庭,入學前開車或坐飛機陪他們子女參觀和比較各大學,入學時親自送他們子女到學校,安排住宿和生活的,比比皆是,這些不是亞洲父母的專利!說起來,亞洲父母做得可能還比較不夠呢!

另外,在美國,那些讀名校,學醫,學法律,這些將來比較可能會「大有出息」的人,他們的學費和生活費,除了獎助學金外,其它絕大多數要靠父母的支持。這也是上流和中上階級的普遍現象。

那些必須要靠自己去打工賺錢付大學學費的美國大學生,一般未來的成就都不會很高,在學校時也不是多傑出的學生。這種現象,在台灣和中國也是一樣,我相信這也會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現象。

當然,你可以舉出某些靠自己刻苦成功的例子來反駁我的說法,但別忘了,就是因為這種例子很少,可能性很低,所以才難能可貴,所以才得到人們的注意。這種例子在開發中國家較多,在已開發國家,簡直是鳳毛麟角。因為那些背景條件較好的學生,早已不知道爬到多高了,那些背景條件不好的學生,能靠什麼來競爭呢?這就是現在在流行的,所謂M型社會的成因。

引用文章中所講的美國大學生要靠自己的能力去打工賺錢以支付學費的那些情況,是廣大的中產及其以下階級的人的情形。

(回應讀者留言補記:那些在讀書的時候,同時擁有高薪工作的學生,他們打工賺錢不是為了支付學費,我相信他們也絕少是來自中產階級及以下的家庭-以我的看法,年收入至少要十五萬元以上的家庭,才算是中產階級以上)

讀書學習,應付學校和教授的各種要求,是一種極為耗費心力和時間的心智活動,更何況還有個人生活上,社交上,以及男女感情上等需要的滿足,需要花費許多的心力和時間。如果又同時要去打工賺錢,以支付生活和學費的需要,試想這個學生需要有多大的聰明才智,精神毅力,才可能會成功呢?

絕大多數人的智力是中等的,毅力是平凡的,而每個人在身體上、精神毅力上、以上生活習慣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當臘燭必須兩頭燒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的成就都要受到重大的影響。

女人為什麼普遍成就比男性低?先天的差異我們暫且不論,自我的要求低是一大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大量有事業企圖心的女人,被家庭和照顧子女的責任所束縛住了。不少女人在離婚後,才在她的行業領域裡開始嶄露頭角,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同樣的,不論男女,一個大學生如果一邊求學,一邊還要擔心自己的生活和學費來源,他能放在學業上的精神和時間,自然受到限制。當然,我們這是針對那些肯用功,有企圖心的大學生來說的。那些不肯用功,缺乏企圖心的大學生,不在我們討論範圍。

引用文章所講中國父母的一些作法(所謂中國父母症候群),其實是絕大部份上流和中上階級父母的作法,世界皆然。在美國,那些現在在上流社會「跑跳」的人,我相信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投資(包括金錢和時間)絕對超過大部份中國或台灣的父母,因為美國中小學的教育成效很低,上學時間很短,重視教育的美國父母不得不對他們的子女做額外的投資。

所以,不要聽信那些對美國社會和教育情況一知半解的人所下的結論。在這些人在低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社會裡成長,以低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所產生出來的思想和經驗,來比較已開發國家社會的現象,再加上美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他們所下的結論,你能夠相信嗎?

至於「名為呵護,實為控制」,確實較常見於一些中國(指傳統中國)父母,我親眼見到過,但我相信那是因為缺乏民主和尊重觀念的文化所造成的。一個缺乏民主和尊重觀念,但是又愛他們子女的父母,很自然會以那種方式來對待他們的子女。

===

附記:

亞裔在美國,被稱為model minority(模範少數族),因為他們的「平均」教育水準和經濟水準都最高,而犯罪率最低。

亞裔在美國人口只佔百分之四,但在常春藤盟校學生中亞裔卻佔百分之二十以上,而這還是被歧視的結果(那些學校在政策上,刻意低額錄取亞裔學生,對亞裔學生採取比其它族裔更嚴苛的標準)。

所謂的「中國父母症候群」,你可以輕易的在美國白人或黑人的上流和中上階級社會裡看到。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對子女個人隱私和選擇權的尊重程度是比亞裔高一些。

畢竟,美國父母比中國(亞裔)父母人早一些進入民主社會。你看中國到現在還是威權社會,你能期望他們的父母懂多少所謂的「尊重」?